入圈的家长越来越多了。标签贴起来可真是快速且直接,一个语迟的孩子,一个敏感逃避人的孩子,一旦被贴上标签,后续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多负面影响。
今天就以一个看过无数很多家长走出来回归正常生活,也看过太多的家长陷入怪圈无法自拔的过来人的身份,给一些初入“闭圈”的家长一些个人的建议和衷告。
一、多了解国内外权威科学的信息
对于自闭症,有很多完全不同的看法和更深刻的认识其实一直都在,且在欧洲,香港等等其他地方的看法其实与国内天差地别。
家长在面对这个标签崩溃绝望,不知所措时,往往是一切变糟的开始。自己真正走进这件事,才是战胜恐惧的那条路。刚入圈,建议看看邹小兵最近两年在自闭症日的直播。
其实国外有非常多的很好很有爱的家庭干预陪伴理念,如地板时光,RDI,SECRTS,BSR等更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,更能够帮助孩子建立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的干预方式,而这些国内外的很好的经验,你不该忽视。
二、了解不同的对于自闭症这件事的更开阔视野的最好的方式,个人建议读书.
其实读书这件事相当于与读者对话,很多对于这件事有着几十年的经验的深刻总结,值得我们花些时间认真去理解和思考。个人推荐的新家长必读书单易春丽的《重建依恋》,巴瑞普瑞桑的《这世界唯一的你》,格林斯潘的《地板时光》,萨利罗金丝的《早期丹佛》的前半本,东田直树的《我想飞进天空》。
三、对于孩子或者父母自身而言,夫妻的同舟共济,和睦的关系是家庭一起前进的基础
与另一半能够坦诚地沟通,互相帮助互相扶持,不止对于孩子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,对于自己的情绪状态和稳定,也是一切发展和变好的基础。
四、相信孩子未来发展的潜力,不一味地盲目求快。
孩子的成长有着他自己的客观成长规律,不可能一步登天,一下子就突飞猛进之类的。盲目求快,却忽视了孩子的当下的基础和意愿,很多时候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和对抗,导致孩子反而不再尝试和发展。
五、专注于陪伴孩子的当下的生活,适当的远离这个“圈子”。
“圈内”充斥的几乎全是焦急无助的家长,各种“危言耸听”和“嘈杂的信息”带来的并不一定是帮助,反而是更多的焦虑,真正的家庭陪伴需要的时间和耐心。
六、到了入学的年纪,如果孩子能力允许,能上幼儿园就尽量去上,
让孩子体验不同的生活环境,慢慢去适应。一定花时间与老师好好沟通,给孩子回归正常生活的过渡的时间。即使遇到了问题,面对发生的,好好去聊聊。实在不行换一家去。
七、小龄和大龄的孩子的通常家长的关注点不同
小龄的家长担心的是能力,语言,自理,对人的回应和关注,大龄的随着能力的发展,家长更在乎的是孩子的表达意愿,信心,社交,以及对于社会规则的适应,以及对于自己的对于他人的影响的荣辱心等等。
八、比起利用强化物去控制孩子,你更应该去尊重孩子的这个独立个体
虽然他很倔强,情绪很强烈,不服管教,但是我们那这么个孩子束手无策不是侧面反映他们很厉害不是?我们应该提升的是我们和孩子沟通的方式,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我们对于他的无条件的爱,然后才是让他理解一些这个世界的客观的规则和道理。孩子有自己的自尊和价值感,如果能够用他能够接受的方式沟通,他愿意做一个更好的人。
九、孩子的状态是不断变化
其实如果过了几个月,重新拿出自闭症测量表去给孩子打打分,你会发现孩子的分数一直是在变化的,,这说明这个标签其实是存在着改变的可能的。
十、不要总是盲目地对比同龄孩子的差距,
除了让自己焦虑和添堵之外别无他用。要比就对比孩子的之前的状态和现在的变化,看到孩子自身的改变。我们的小朋友只是慢一些,并不是不发展了。
十一、好好读读好的经典的育儿书,
其实很多的我们特别焦虑担心的答案,里面都有,因为他们都是孩子。个人推荐《捕捉儿童的敏感期》《爱和自由》《游戏力》《正面管教》《父母的语言》等等。
十二、一定要有自己的生活和好的状态,要让自己的负面情绪有出口
只有照顾好自己的状态了,你才有精力和能量去陪伴孩子,要想照顾好孩子之前,先照顾好你自己,因为情绪会互相传染的。孩子崩溃时要靠着你稳定的状态,将他带出来。
十三、这件事的真正核心是孩子是否愿意和人发生更多的连接
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,而亲子依恋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,即使抛下其他一切都不管,对于孩子影响最大的人一定是他的妈妈和爸爸,也就是你。努力成长的你,才是孩子未来最重要的保障和依靠。
愿所有的孩子被温柔以待。